近日,國家公佈了「家庭教育法」草案的核心內容:
家庭教育將正式納入國家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和法治化管理軌道,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是其他監護人是實施家庭教育的責任主體。
政府、學校、社會為家庭教育提供支援,促進家庭教育。必要時,公檢法可對家庭教育進行干涉。
草案中包含了很多近年來的教育熱點:
家庭教育不得有任何形式家庭暴力;
拒絕「喪偶式育兒」;
拒絕家庭不當教育;
公檢法可責令父母接受家庭教育指導;
「不合格」父母或處以五日以下拘留;
……
過去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,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!而現在,家庭教育要立法了!
近年來,從家長群變成「作業群」,到屢屢發生的校園暴力、未成年人自殺……當責任缺位、教育不當等衝突問題出現在我們眼前,這些現象和觀念折射出教育領域的深層矛盾,給我們敲響了警鐘。
為人父母應該如何做好家庭教育,我從「家庭教育法」中,看到了成為合格父母應該有這3條準則。
家庭教育法草案中提出:
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在實施家庭教育過程中,不得對未成年人有性別、身體狀況等歧視,不得有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,
不得脅迫、引誘、教唆、縱容、利用未成年人從事違反法律法規和社會公德的活動。
打罵、威脅、冷暴力,都屬於不同類別的家庭暴力,家庭暴力的可怕,不僅僅在於眼下的危害,更是難以磨滅的記憶,和心理上永久的創傷。
長期處於父母的情緒暴力、身體暴力下的孩子,長大後容易形成極端的性格:
一種是內向攻擊型,選擇傷害自己來釋放情緒,比如自殺;
另一種是向外攻擊型,會把暴力發洩到別人身上,比如傷害他人。
「不得有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」,這一點引發了很多人的爭議,很多家長都在說,不能打不能罵,道理都懂的,難道我家的熊孩子我都不能管教了嗎?
孩子當然要管教,但不是通過打罵、或者棍棒教育的方式,他們需要的是「低聲教育」——低聲教育,是我能給孩子最大的尊重(點擊文字回顧往期文章)
被家長一打罵就會變聽話的孩子,他們心中都藏著對父母「高聲」的恐懼,不是孩子真的變乖了,而是因為害怕。
父母真正應該給孩子的應該是「低聲教育」,通過打罵只能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憤怒,此時更應該做的是説明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,而不是靠一時的威嚴和怒火「控制」孩子。
在知乎問答:那些別人家的孩子,早年接受的教育都有什麼共同點」中,答主@劉旭陽的回答很有意思:▼
關於「別人家的孩子」定義是怎樣的呢?
他們善於調控情緒,讓自己平靜下來的速度很快;學習成績好,名列前茅;善解人意,懂得寬慰他人;
很少受到情緒困擾,很少焦慮或者抑鬱;愛運動,有健康體魄,但從不訴諸暴力;有很多朋友,而且友誼十分深厚……
在分析大量優秀子女家庭之後,心理學家們得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結論,其中有一點就是:
培養安全性親子依戀關係,與孩子建立情感紐帶,並以積極的方式關注他們的情緒情感。
父母的好情緒,對孩子的低聲教育,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管教。
家庭教育法草案中,有一點是:「親自養育,加強親自陪伴」「共同參與,發揮父母雙方作用」「拒絕喪偶式育兒」。
年初石家莊的確診病例流調公開後,有一對「90後夫妻」的活動軌跡引發熱議,因為他們的對比太明顯了!
丈夫的路線很簡單,除了幾日的居家無外出,大部分的日子都是從家到網吧的兩點一線:▼
而妻子這邊的軌跡就複雜多了,帶娃看病、超市買菜買水果、母嬰店購物、維修手機……▼
在這14天的流調背後,僅僅是通過文字描述,全國人民就能看到這位妻子在婚姻中的辛苦和委屈。
明明是夫妻,本該互相扶持,可現在操持家務、養育孩子和家庭的一切重擔,卻全壓在了女方一人身上!
一項關於「家庭教育中父母參與度」的調查結果也顯示:
家庭教育中,超過六成的媽媽在唱「獨角戲」,僅三成的家庭,父母會共同負責教育孩子,其中,父親在教育中占主導的家庭不到一成。
為了加強爸爸們對孩子的教育,長沙一所學校曾召開過一次「專屬爸爸們的家長會」:爸爸們身穿西裝教室聽講記筆記,媽媽們線上遠程圍觀。
組織這場爸爸專屬家長會的老師表示,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,漸漸有了更多的想法,媽媽在陪伴過程中,遇到一些困難,需要爸爸更多的支援和教育。
家長會之後爸爸們的改變都很大,無論是家務,還是教育孩子,都比以前提高了參與度。
爸爸力是需要培養的,「喪偶式育兒」是無數家庭不可說的痛,如今立了法,爸爸們是不是都能行動起來了呢?
如今立法是為了讓家庭教育同樣得到「教育」,草案中提及:公檢法可責令父母接受家庭教育指導。
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黨委書記王義軍表示,通過立法來規范和促進家庭教育,確實還應加強對家長的教育培訓。
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,但沒有父母天生就會當父母的。
我曾讀過日本繪本作家五味太郎的一本寫給大人的書《孩子沒問題,大人有問題》,他總結出了10種類型的大人:
總是試圖考驗孩子的大人、就是喜歡義務和服從的大人、任何時候都不懂裝懂的大人、喜歡貶低他人保持優越感的大人、缺少學習精神的大人、本應引導卻喜歡教導的大人……
在五味太郎看來,很少有教不好的問題孩子,更多的是問題大人。
真正的教育在於看懂孩子、理解孩子,用孩子需要的方式説明TA,和TA一起成長。
還記得那位神兜兜的超級爸爸嗎?71天,4139公里,一輛自行車+一部小拖車,90後單身爸爸帶著4歲女兒兜兜騎行去西藏
父女兩人一路行一路笑的樣子迷倒了很多人,也圈了粉。這不就是一個父親給予孩子成長的最好禮物嗎?
兜兜爸爸說:
「和女兒在一起,她一直在幫著我成長,我在帶著她長大,我是第一次做爸爸,想把這件事做好。」
而那些善於教育孩子的父母,一定是善於向孩子學習的人。
就像一句老話所說: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。從孩子的身上,不斷總結出教育的成敗得失,進行改進和反思,這樣就能和孩子共同成長。
成為合格父母的這3條準則,希望與大家共勉!
- The End 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