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用積木堆房子,試了幾次失敗後就不玩了。媽媽在旁邊鼓勵他:
不要著急,再試幾次就好啦~
沒想到孩子卻因此發脾氣,甚至放棄玩積木。
在遊樂場,其他小朋友都在玩攀爬架。孩子不敢爬,爸爸說:
沒事兒,你看比你小的都做到了,爸爸在這裡保護你,快點加油爬上去。
無論怎麼說,孩子就是不去……
這種場景很常見,該給的鼓勵給了,可是孩子就是聽不進去,甚至越鼓勵越放棄。這是怎麼回事兒,該怎麼辦呢?
大家想一想,當孩子面對困難的時候,你常用的鼓勵是否如此:
你可以的,加油!
再試試,你是最棒的!
很簡單的,你看別人都能做到。
這些話,聽上去似乎都很合理。但從心理學來看, 你的鼓勵,並不是鼓勵。
我們都知道,人的行為背後其實還有隱含的意義。就像一座冰山。我們看到的其實是 「表面行為」,而大部分 「內在感受」不易被我們察覺。
也就是說,「鼓勵」和孩子的「不敢」 這些表面行為下還有內在內容。並且,這種內在內容,家長和孩子的看法存在很大不同。
那究竟是什麼呢?我們一起來看一看:
常見的鼓勵一:空洞的鼓勵
家長的話是 「你可以的,加油!」,背後是 對成功結果的期待,而不是對孩子能力的鼓勵。
孩子聽到可能是「這真的很難,我做不到,可爸爸 / 媽媽卻一直告訴我,我可以。如果我沒辦法實現目標,一定會讓他們失望, 證明我很差勁!」
對孩子有高期待,希望他成功,無可厚非。但當孩子遭遇困難時,如果我們沒有覺察到孩子行為背後的感受,就可能幫倒忙,出現越鼓勵越放棄的情況。
到這兒,你肯定知道了,不要光和孩子說「你可以的」,卻不告訴他「可以」的原因。容易讓孩子產生 不合理認知。
常見的鼓勵二:無法感受到安全感
家長的話 「再試試,你是安全的!」,其實是否定了孩子的恐懼情緒。
孩子「不敢」底下的感受是「我好怕會摔下去,我說了很害怕,媽媽還說是安全的,還要逼我去冒險, 我要瘋了。」
恐懼情緒是真實的,在家長看來很小的事,在孩子眼裡真的能讓他們感到恐懼。
朋友分享過她孩子第一次學游泳時,眼睛一碰到水就大叫,好像生命受到了嚴重威脅,讓大人哭笑不得。
但對於初次接觸游泳的孩子來說,眼睛進水真的是一件天大的事。這時候,如果僅僅告訴孩子 「這是小事,這很安全」就等於否認了孩子的恐懼情緒,會讓他們更加害怕。
常見的鼓勵三:你以為的簡單
家長的話「很簡單的,你看大家都做得到」,這話其實是看重結果,而忽略了孩子面臨的困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