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兒子7月暑假開始,我就成為雞娃大軍的一員,慢慢有系統、有計劃地養娃。
養娃需要兩大資源:時間和錢;需要一個條件:執行力強。
在執行力這塊,老周的雞娃執行力不行,總喜歡說一句話:「我去躺一會」,導致兒子在學習過程中,也經常和我撒嬌說:「媽媽,我想去躺一會」。
不少媽媽也紛紛感慨,自己娃也是這樣, 動不動就喊累逃避學習。以前想著孩子小,沒必要逼得太緊。老公和家裡老人也覺得,這些孩子以後都會學到的,不用那麼急。所以對於學習這方面,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。
不少老母親都有這樣的疑問,當孩子不願意學習的時候,要不要逼著孩子去學?
逼吧,一兩次還行,次數多了,擔心孩子產生厭煩情緒。不逼吧,又怕孩子變得懶散。
娃不好養,陪讀老母親也不好當~
先說說我的情況,從小到大,我爸基本不管我的學習,在他看來:「學習是你自己的事」,所以他從來沒輔導過我的功課,也沒有檢查過我的作業,甚至在我小升初、初升高和高考等這些重要節點,也沒有過多的關注和指導。
如果不是我媽媽一直抓我學習,在我不願意學習、想偷懶的時候,管著我督促我,我現在變得怎麼樣,估計靠的就是自我覺悟和運氣了。
孩子自製力差,父母的督促和引導很有必要。
但我理解的「逼」,不是你們以為的強制手段,比如吼一頓孩子,或者胖揍一頓孩子,使得孩子服從你,而是想辦法解決問題,幫孩子重新掌握學習主動權。
首先, 我們要找出孩子不想學習的原因,才能針對問題去解決。
比如環境影響,還沒搬家前,在外婆家,我們是在客廳小書桌學習的。有時候外公或者老周在玩手機,小子聽到聲音心癢癢的,魂都飛過去了。後面我們約定,只要兒子學習,大家就不能在孩子面前玩手機,要玩回房間玩,給孩子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。
新家裝修,雖然兒童房小,但我堅持給孩子打造一個專門學習的地方,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學習小天地(可以是一個安靜的環境,也可以一張孩子專屬的學習書桌),都會説明孩子靜下心,更快進入學習狀態。
每天晚上,我都是帶兒子進書房去學習。他有時候會說拿iPad來客廳學,但我是堅決不同意的。因為學習氛圍影響學習效果,在圖書館看書的效率遠比在宿舍要高,環境對人的影響非常重要,好的學習環境是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的前提。
家長的態度不端正。
工作室妹子的4歲女兒,有幾個晚上是爸爸帶著學習洪恩識字,每次學新字之前,會複習一遍字形檔,有時候孩子回答不出來,爸爸就會很著急批評孩子:
「這個字已經學很多遍了,怎麼還不會?」
「你根本沒有認真學習。」
孩子認知能力有限,不是說學了200個字,就能吃透200個字。想想自己當年學英語,學200個單詞,真的能全部記住嗎?(如果你是學霸,當我沒說~)如果不能,為什麼對一個四五歲的孩子這麼高要求呢?總是批評否定孩子,或者給予過多壓力,打擊孩子自信,你叫孩子怎麼喜歡學習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