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無聲告白》的啟示:自我分化未完成的父母,招致女兒早逝的悲劇

蠟筆小丸子 2021/03/17 檢舉 我要評論

「我們終其一生,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,找到真實的自己。」

——《無聲告白》

2014年,華裔女作家伍綺詩出版了人生中第一部處女座,《無聲告白》,初出版便登錄外網圖書銷售榜第一位,引發了國內外文壇的關注,而當時還年輕的我也跟風購入,卻始終未打開。

直到七年後,在收拾舊屋準備搬家時,它才重新出現在我的視野中,而我已經結婚生子,它的出現似乎帶著啟示錄的意味。

趁著週末無事,孩子去了婆婆家,我終於在這「浮生半日閑」中讀完了整本書,而它的內容讓我深思良久,只因講述的是內容和家庭,父母和孩子。

本書以一名花季少女莉蒂亞的死亡為開篇,刑警參與死因調查,在探案過程中,解開了莉蒂亞的死亡之謎,與她的父母有關,但卻不是家庭暴力,

因為莉蒂亞在父母面前是「完美小孩」,但是,完美代表著虛假,莉蒂亞的虛假便是父母造成。

在書中,我們可以看到莉蒂亞對父母期待的無力感,她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,長期活在自我勉強和謊言當中。

她明明沒有朋友,卻每天晚上都在假裝打電話,只因為父母希望她是擅長社交的;明明只想做一個普通孩子,卻因為父母的期待而偽裝高調和與眾不同。

這不禁讓我聯想到自己,似乎大多數中國父母都無法接受孩子成為普通人,可我們卻大多是普通的父母。孩子沒有責備過我們的無趣和無能,我們卻要求孩子必須成功。

莉蒂亞便是被逼迫的孩子,她的悲劇並非旁人造成,而是被她深深依賴過、如今放棄了的父母。那麼,莉蒂亞的父母是怎樣的人呢?

用家庭治療大師鮑恩的話來說,那便是「自我分化未完成,這樣的父母,註定招致家庭的悲劇」,而莉蒂亞便是犧牲品。

▲什麼是「自我分化」?

「自我分化」概念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家庭治療大師鮑恩提出的理念,他根據家庭系統理論,認為人的行為模式是情感和理智的互相博弈,而自我分化能力,

便是指在遇到外界壓力的時候,一個人是否有辦法讓理智壓倒情感,從而得到最穩妥的處理方式。

簡單來說,自我分化代表的是一個人能否在與世界相處時堅持自我,在體驗社交親密關係的同時,依舊保持內心的獨立性,不會被外界輿論引導,

快速用理智將情緒化從行為反應中剝離開來。這是一種自我思辨的能力,也是將自我與他人徹底分化的本能。

自我分化能力較高的人大多能擺脫他人的期待,明白世界是自己的,與他人無關。

▲自我分化未完成的父母,招致孩子的人生悲劇

現實中,自我分化能力低的父母不在少數,他們在情感方面更依賴他人的評價,很少為自己而活。有了孩子後,他們會進一步把所有的期待放在孩子身上。

這種通過他人的人生獲得滿足感的行為模式,便是自我分化未完成。

以莉蒂亞父母為例,母親瑪麗琳曾是離家少女,因為厭惡全職太太的母親而離家出走,立志成為獨立女性,這樣的她看上去特立獨行,所以不接受莉蒂亞普通平凡;

父親詹姆斯是偷渡者,年幼便活在被遣返的恐懼中,不敢交朋友,於是要求莉蒂亞長袖善舞。

當自我分化未完成的人湊在一起組成家庭的時候,他們很難正確處理負面情緒,致使婚姻中充滿爭吵。有了孩子後,生活中任何招致焦慮的難題,都會被轉嫁到孩子身上。

於是,年幼的孩子成了父母的情感「容器」,為了讓父母多一些驕傲,孩子只能放棄幼小的自我,變成父母不合格的犧牲品。

▲如何提高自我分化能力?

①不要對孩子過度關心

「我是愛你的,所以我要知道你的一切。」

這種不講道理的情感邏輯放到[兩.性]關係中會被群嘲,但廣大家長卻經常把它放在對孩子的教育上,想要知道孩子的一切。這種控制欲,便是家長缺乏獨立人生的表現之一。

孩子是獨立的個體,家長要關注對方的需求,但無權干涉對方的隱私。

②保持理智,不要情緒化對待孩子

很多家長對現實充滿焦慮不安,他們無法正確處理情緒,便會把這種情緒化發洩到孩子犯錯的時候。

事實上,在為人父母之前,大人要先學會理性溝通,平常和孩子相處的時候讓理智壓倒情感,這是大人的職責所在。

只有這樣,孩子才能放心袒露自己的真實想法,而家長也要學會放手,給孩子更多表露自我的空間,建立良性溝通管道,提升自我分化能力。

用戶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