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關將至,又到了相親的季節。
前天,我的一個姐妹回老家,剛把行李放下,父母就把相親資料遞到她眼前——好傢伙,竟然有十幾個相親物件在等著她。
相親還沒開始,她就在微信上跟我吐槽了一通。
享受單身的人,反感相親很正常,可最近我發現了一個很微妙的現象——想結婚的人也討厭相親。
今天,我想跟大家討論一下,為什麼相親這麼讓人煩躁?
為了尋找問題的答案,我採訪了12個正在相親和已經放棄相親的女性,如果你有更好的故事,歡迎在留言區和我們聊聊。
@有月 27歲 小學教師
相親認識的前男友,他是我很喜歡的類型,初次見面就非常心動。
見面後是他先找我聊天的,我也有向他表現出我的好感。
那時我以為自己很幸運,沒相幾次親,就遇到了喜歡的人。
後來約了幾次吃飯,看過幾次電影就確認了關係。
我在老家城市的小學當老師,他在另一所城市讀博,我們一個月才見一次面,每天都會聊聊微信,每次他來找我,都會帶個禮物。
所以,他說是以結婚為目的和我相處的時候,我的理解是他也喜歡我。
相處的大半年,我一直以為自己在談一場甜甜的戀愛。
因為他還沒有畢業,兩家家長商量之後,決定先訂婚。
在訂婚的前一周,雖然很喜歡,但還是有點不放心,就看了他的手機。
他在跟師兄的聊天裡抱怨跟我沒什麼共同話題,結婚是因為我有房,而且在一所不錯的小學當老師,將來孩子上學不愁。
發現他是出於合適,並不是因為喜歡,心一下就涼了。
原來,我沒那麼幸運。
糾結了一晚上,跟他提了分手。
人們都說,相親只是一種認識異性的途徑,就是不是一見鍾情,感情也可以慢慢培養。
但每相一次親,就會離愛情又遠一點,才是人間真實。
為什麼相親令人厭煩?因為抱著對愛情的期待。
可是在生活裡遇到愛情就夠奢侈的了,更何況是目的性很強的相親呢?
通過相親尋找愛情,很可能會面臨一個錯位的結局:
你在追愛情,對方在追效率;
你期待靈魂的碰撞,對方看中的卻是資源的匹配;
你腦子裡「甜甜的戀愛」,在對方眼裡是「能不能用,好不好用,多少錢能買回來」。
@蕨蕨 32歲 銷售
之前工作的公司經常組織聯誼活動。
就跟大家平時在電視劇裡看到那種聯誼差不多,十多個男女一起聚餐,看對眼了的就交個朋友。
和相親類似,只是沒有父母摻和。
我參加過很多次,雖然與人曖昧過,但沒有真正進入親密關係。
後來發現這類的活動,參加的次數多了,就會撞見一些尷尬的事情。
比如,上一次還看到A跟C看對眼了,下一次就發現A又跟C之間好像有點什麼。
或者,聯誼第二天,在商場撞見昨天還在聚餐時跟女生聊得很嗨的男同事,正在摟著女朋友逛街。
最荒唐的一次,有個男的前腳高調示愛一個小姐姐,又是送花,又是陪散步遛彎兒;後腳他未婚妻就托人來跟這個女生遞話(其實就是警告)。
慢慢地,你就會發現,其實這些大家參加聯誼,並不是想結婚戀愛,只是貪戀那種曖昧的感覺,那份遊刃有餘的自由。
雖然我在感情上的收穫不大,但感觸卻頗深。
大部分的喜歡都是廉價的,不是愛情不偉大,而是偉大的愛情太少。
談來談去,到了結婚的時候,還是要談房子車子孩子。
去年表弟結婚,上門談親的時候,我姑硬拉著我一起去。
男女雙方的親戚,都擠在房間裡七嘴八舌的,跟吵架差不多,那場面簡直絕了。
我坐在這些人中間,腦子被吵得快炸了,那瞬間忽然就明白了,為什麼很多愛得死去來的人,會因為條件沒談妥而分手。
在我看來相親和戀愛的區別,就是「談感情」和「談條件」的順序換了一下而已。
很多人選擇相親,找個條件相當的人結婚,不過是因為談了太多沒結果的戀愛,累了。
在相親裡找愛情,在愛情裡談條件,是當代人婚戀的痛點。
《愛欲之死》中提到,在這個被績效和能力統治的社會,一切必須具備可能性、積極性和項目化的特點,因此現代世俗化的「愛情」也越來越強調「功能性」,被馴化成一種消費模式,不存在風險,不考量膽識,杜絕瘋癲和狂迷。
如今的愛情中,人們愛上的不是人,而是荷爾蒙分泌帶來的歡愉,人們想要尋找的也不是愛人,只是一段讓自己舒適的關係。
而在相親裡,當男女雙方的顏值、財力、情緒價值、[性.愛]體驗……一切都被物化成為可消費的對象,對愛欲的渴望便不復存在了。
無論相親還是戀愛,愛欲已死,才是扭曲和糾結的根源。
相親第一次見面被問二胎
@大橙 26歲 銀行櫃員
上周見了一個男生。
第一次見面,尬聊是不可避免的。
臨近結束的時候,可能是沒話找話吧,他提到他姐姐剛生了二胎,一會兒要去探望。
我就說,生二胎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氣,姐姐很不容易。
沒想到,他用不可置信的眼神看著我,反問說:「難道你不想生二胎嗎?」
當場我就無語了,他估計覺得女人生孩子跟拉屎一樣簡單吧。
後來我才知道,他家裡有三個姐姐。
奉上一條相親避雷指南,如果對方家裡有好幾個姐姐的,就別見了,十有八九是重男輕女的家庭。
連自己的女兒都看輕,又怎麼會尊重你?
相親中遇性騷擾
@小兜 29歲 護士
單位組的體制內相親群,見面之前,在微信上聊天,覺得他是個幽默風趣的人。
他說自己結婚一年離異,因為性格不合。
我不介意有婚史,覺得應該用心去感受一個人。
抱著給自己創造更多機會多交朋友的心態,跟他約在一個人挺多的公園散步。
見面之後,還沒說幾句話,他就摸我的手臂,我躲開以後,在心裡說服自己可能是誤會。
後來走到人少的地方,他竟然又開始摸我的屁股。
我本能小跑了兩步,離他遠遠的,趕緊往停車場走,甩掉他之後就立刻把他拉黑了。
這次相親,對我衝擊很大。
雖然內心演練過很多次告發、當面質問他的場景,可是因為沒有證據,也怕影響工作,最後什麼都沒做。
噁心是次要的,主要是因為懦弱,對自己很失望。
把條件排在前面,就能確保相親靠譜嗎?
前段時間,新聞報導了一名女性在離婚期間被丈夫砍死。
這起案件的受害者,就是在父母的催促之下,相親結的婚。
從見面到結婚,不過3個月的時間。
婚後不到6年,她生了兩個孩子。
男方多次家暴,她跟娘家人訴苦,家人竟然說「能過就過」。
她選擇起訴離婚,法院調解不判離。
直至最後慘案發生,被丈夫用斧頭砍成重傷,在醫院不治身亡。
拋開感情不談,很多相親結婚的進度,跟閃婚差不多。
一個月確立關係,半年內火速結婚,婚後馬上生娃。
可是半年的時間,連貓狗都不一定養得熟,更何況是人?
通過相親,或許能找到條件「最匹配」的人選,卻沒有最基礎的瞭解。
和一個不瞭解的人結婚,和拿自己的一生賭博無異。
很多人結婚時都會念這樣的誓詞:
我向上天發誓,我終身將摯愛你一人,陪你度過日後的一朝一夕,伴你走到我們的人生白頭。
但現代婚姻並不是愛情的產物。
恩格斯在《家庭、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》說,婚姻制度的形成是因為要確定私有財產的繼承人——就是保證私有財產和血統。
書中他寫道:
現代的獨立家庭是建立在對妻子公開或隱蔽的奴役基礎之上的。婚姻制度起源於父權對血統純正(親子不確定性)的渴求,本質是對女性生育權的剝奪和掌控。婚姻制度發展到今天已然成為一種男權文明的象徵。婚姻本質是保障每一個男人有自己的奴隸。
書裡的內容雖然很殘酷,我覺得每個對婚姻有浪漫幻想的女人都該看看。
愛情是一種感性的體驗,但婚姻卻是一種社會制度,而在性別不平等的社會裡,則很可能變成一種奴役。
在選擇進入婚姻前,應該去弄清楚,自己為什麼結婚,什麼樣的婚姻對你來說是幸福的。
前段時間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段子:
在考慮要不要結婚的時候,不要只聞見飯香,只看一家人牽手;
更要問問,誰在煮飯洗碗,洗衣買菜,回到家裡誰來把屎把尿,起夜餵奶,老人病了,是誰在床頭伺候照看……
為什麼相親這麼讓人煩躁?
因為它集中地暴露了婚姻和愛情之間的矛盾。
人人都渴望愛情,可現實卻是,期待愛情能改變自己乏味的人生,把戀愛看得特別美好的人,反而很難談好戀愛。
復旦大學社會學系的副教授沈奕斐曾在她的戀愛課中講到:
人在不確定性的關係裡越是想抓住確定性。愛情是留給勇敢的人,只有真正去擁抱不確定性,才能解決不確定性,如果老是想抓住確定性的東西自己其實是彆扭的,是抓不住的。
留心觀察的話,就會發現,真正享受愛情的人,都具備較高的自我認同、情緒穩定、有安全感,因此不會患得患失,有充足的耐心解決矛盾,也有勇氣面對感情的失敗。
所以,他們敢一頭紮進去。
在採訪時,我發現相親最密集的人群,是26歲到30歲之間的女性。
因為在這個年齡段,女性很容易面臨一段低谷期,愛情不順利,工作升職有壓力,父母的催婚……
當人處於低谷中,會迫切地想要尋找一段穩定的關係。
可是,你越是希望被一個人或一段關係拯救,就越容易被拖入更深的困境。
結果,就會像《東京女子圖鑒》裡的那句臺詞一樣:未婚時被人說結婚才是女人的幸福,結了婚之後又被生孩子才是女人的幸福這樣無言的壓力壓迫。被女人幸福的定義無止境逼迫著。
人是害怕孤獨的動物,大部分的人都會在某個瞬間想要組建家庭,而婚姻又是當下組建家庭最主流的方式,因此大家都會面對是否要結婚以及與誰結婚的抉擇。
不管做何選擇,結婚生子,並不是人生的目標,也不是衡量幸福的指標。
正如作家喬治·桑所說,無論單身與否,生命中只有一種幸福,那就是愛與被愛。